|
李玉:携小菌物走出大天地李玉:携小菌物走出大天地【核心提示】: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在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中深耕40余年,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创立“菌类作物学”,并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及菌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木耳、银耳、羊肚菌、金针菇、杏鲍菇……食用菌因营养丰富、口感独特,如今已成为百姓菜篮子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拌炒蒸炸的“研究”方式,有人还将食用菌带进实验室,写进资源图鉴,为之构建全基因数据库,更以食用菌产业为抓手,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坚定前行。 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在菌物科学和工程产业化研究中深耕40余年,构建了全新的菌物系统分类体系,创立“菌类作物学”,并倡导提出“南菇北移”“北耳南扩”“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为推动中国食用菌产业及菌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作出贡献。 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榜中,有李玉的名字。 菌物研究的拓荒者 自1978年考取吉林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李玉就踏上了菌物研究的拓荒之路。 李玉和团队深入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菌物资源调查,系统开展菌类资源收集、保存、评价和利用等基础研究,获得1.2万份标本与菌株。其中仅黏菌就发现了400余种,占世界已知种的2/3,发现并命名36个黏菌新种,开创了我国黏菌分类学研究的新领域。 除此之外,李玉等人还完成《中国真菌志·香菇卷》编研,制作了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学标本,建成了我国首个菌类种质资源库。 由于我国菌物学研究起步晚,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因此李玉对于人才培养一直牵肠挂肚。 他和弟子们挑起了建设我国第一个菌物专业的重担,在一堆废旧的物资中捡回了这个专业所需的仪器设备,并于较短时间内在吉林农业大学实现了菌类作物自主设置博士授权学科和硕士授权学科。30多年来,他累计培养菌物学领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上百人,大部分已经成长为菌物产业的领军人才或骨干力量。 2019年,李玉又推动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正式列入国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我国首个菌物类本科专业。 为食用菌产业打好根基 在披荆斩棘的科研道路上,有人问:“你们老研究这些菌有什么用?谁关心是多一种还是少一种?就不能研究点儿让百姓挣钱的事吗?” 李玉心里有些五味杂陈,但也更坚定了信念,“一定要让菌物进入公众的视野,进入科学家的教材,进入大众的读本,进入农民的田间地头,进入企业家的工厂,进入国民经济主战场”。 食用菌是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专业,近年才发展成为大产业。李玉对比了两组数字:1978年,我国食用菌产量才5.7万吨,经过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近4000万吨。 如今,中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75%以上,然而,我国是食用菌大国,却不是强国。李玉介绍,目前我国食用菌菌种基本来自荷兰、美国等国,木耳、香菇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就连加工设备也需要进口。“因此,全产业链创新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以创新成果为依托,李玉先后主持完成“973”“948”科研项目50余项,创新和改进了全日光间歇迷雾栽培黑木耳、小孔出耳等8项关键技术,颠覆了食用菌需棚室遮光保湿栽培传统理念,解决了北方食用菌发展中的工程技术难题,真正实现了国家“南菇北移”“北耳南扩”的食用菌发展战略,促进了菌物科学的发展及食用菌产业化升级。 李玉认为,食用菌产业是“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重要的产业环节。他和团队建立起食用菌原生质体制备和遗传转化技术体系,选育黑木耳、玉木耳等广适性品种45个;集成创新出两棚制花菇生产、米菇间作、全株高值化利用等9项生产工艺,改变了食用菌产业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产生经济效益达300亿元。 李玉和团队见证了我国食用菌产业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发展成花园式的基地;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化、工厂化生产的发展过程。 “食用菌产业是我们的根基,应用真菌学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离不开生产一线。”李玉时常对学生说。 国内国外科技扶贫 “小木耳,大产业。”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小岭镇金米村考察时这样点评。这正是李玉团队对口科技帮扶的成果。 2017年,由科技部牵线,李玉团队奔赴柞水县开启了科技扶贫行动。团队为柞水选育的5个木耳移栽品种都实现了大面积推广,柞水木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两年后,柞水县正是依靠木耳产业实现了脱贫摘帽。 此后,为了避免产业总体效益不高、“增产不增收”的情况发生,李玉团队又开始了深加工产品的研发。木耳冰淇淋、木耳脆片、木耳菌草茶、木耳益生菌等产品已相继研发成功,在柞水,木耳全链条产品矩阵已见雏形。 “脱贫攻坚完成后还不是终点,我们得继续帮助当地考虑如何转入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玉兴奋地表示。 事实上,李玉自2012年起就开始积极投身于全国脱贫攻坚事业之中,吉林汪清、云南澜沧、浙江庆元、山西临县、贵州铜仁、河北阜平……李玉团队在全国40多个贫困县(市)留下足迹,带领农民精准发展食用菌特色产业,建立食用菌技术推广基地31个,扶持食用菌龙头企业22个,示范推广60亿菌袋,带动上万贫困户依靠食用菌稳固脱贫。 食用菌栽培技术还通过中国援助项目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国门,到达了赞比亚。李玉团队针对赞比亚高原热带气候特点,集成创新出适宜当地种植的8个食用菌品种和配套生产技术体系,帮助当地人民全年都能吃上蘑菇,更是以食用菌改变了赞比亚的种植业结构和种植面貌。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时提出,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的点赞,肯定了包括木耳在内的食用菌产业在国民经济主战场,特别是在国家精准产业扶贫方面的实实在在的作用,更是中国食用菌产业迈向全新里程的进军号。”李玉的声音愈发铿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