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大棚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冬季大棚平菇高产栽培技术

文/王震 河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一 平菇栽培的经济学分析
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村经济中极具活力的新兴产业,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2009年度我国食用菌产量已达2020.6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70%以上,产值1103.3亿元。作为新兴的农业产业,食用菌在我国种植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而占第6位,从业人员2500多万人,全国有100多个产值超亿元的食用菌生产大县。食用菌栽培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的重要途径。
食用菌栽培具有周期短、原料丰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其栽培方式分为生料、发酵料、熟料三种。我国栽培量最大的6种食用菌是平菇、香菇、双孢蘑菇、黑木耳、金针菇、毛木耳。每种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具有一定差异,其栽培方式和设施条件也不尽相同。
    平菇是我国栽培量最大的食用菌,其产量占全国食用菌总产量的23.75%,平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河南是平菇栽培大省,平菇栽培量遍及全省各地,栽培量位居全国第一。平菇栽培主要利用棉籽壳、玉米芯等农副产品下脚料,而且多在农闲的秋冬季节栽培,是农民增加收入的最有效途径。以玉米芯发酵料袋栽平菇为例,一个8m×40m=320m2的大棚可以放平菇栽培袋10000袋左右,每袋装干料3.5斤,包括原料、菌袋、菌种等所有成本共计1.2元,按生物学效率80%算,可生产鲜平菇2.8斤, 按销售价格1元/斤算,可收入2.8元,纯利润1.6元。每个大棚可收入1.6万元左右。
二 玉米芯发酵料栽培平菇技术
1 培养料配比
每方用尿素6斤、磷肥10斤、石灰15斤、轻质碳酸钙2斤、克霉灵1袋、二氢钾0.5包,每1000袋加调理剂1袋,每10000袋用Em 1瓶,每3000袋用线虫清1袋,翻料、发菌、防杂、防虫备用药红钻、天丁、虫立杀、敌敌畏、金星消毒液、万消灵。
2 培养料的堆制
选择新鲜玉米芯,最好粉碎成花生米、黄豆粒大小,加水150%,堆成视场地不同的料堆,24小时后翻堆,缺水补水。保持料内水分65%以上。
3 翻堆
翻堆时按要求加入一定比例的营养、杀菌、杀虫、中和酸碱材料,使各种元素被料吸收,不至于中和挥发,保证料内养分充足,虫害减少,形成高产。第一次翻堆:加入尿素、磷肥、二氢钾,堆高80厘米,堆面平整,用直径10厘米以上木棒打孔,孔距前后各0.8米到1米,左右0.3米到0.4米,必须打到底,不得上堆打孔,防止臭料,待温度升至60度以上,24小时后翻堆。二次翻堆:调水加石灰;三次翻堆:加入线虫清;四次翻堆:加入克霉灵、调理剂。
注意:每次翻堆,由中间向外,两边翻中间,上翻下,次次打孔,高温保持24小时后。温高时孔密,低温孔稀,温度接近0度左右,要覆盖。每次翻堆时,用相应的杀虫、杀菌药喷料面。前三次翻堆,可调水,堆周温度常查看,防止不匀。四次翻堆后,查玉米芯是否有干芯,料堆是否有高度三分之二的放线菌,装袋前每10000袋用Em一瓶,兑水喷料面,凉料时也喷,用水量看料内水分而定,总之料内水分用手握紧后指缝渗水少滴为好。
4 装袋
用0.03㎝-0.04㎝聚乙烯塑料袋,常用袋26㎝×55㎝或53㎝均可。依次均匀装入五层菌种四层料,料湿袋松,料干袋紧,适宜袋重8.5-9.5斤。
5 发菌
将装好的菌袋用大小不同的木棒打孔,料湿棒粗眼深,料干棒细眼浅。码堆时高温袋低中留缝,温低码实,并经常杀菌杀虫,发菌温度:前3-5天控温20-32度,绝不能超过35度,如超出极易烧菌,形成绿霉,直至失败。如温度正常尽量少翻袋,多翻一次多感杂一批,为发菌一致出菇整齐,应在5天翻动上和边,8天、15天内外上下翻袋。当袋口有瘤状突起,进入出菇管理期。
注意:菌袋、菌种袋为防止杂菌感染、虫害发生,入袋前必须全棚消毒,入袋后,每天杀菌杀虫,直至发菌成功。这是种菇成败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
6 出菇管理
棚内必须悬挂干湿剂,保证棚内湿度,不得低于70%,高于95%的原则,旧棚每周杀菌一次,新旧棚立春后每天一次杀菌,空中喷雾,并视天气温度应控制在25度以下,当菇蕾分化后5-7天,菌盖趋于平展,边沿初显波浪状,孢子未进入弹射期采收,养分消耗少,转茬快,产量高。
注意:无论冬季春季,湿度必须保证在70%-90%,低于70%转茬慢产量低,高于95%易生病腐烂,销售难。特别提醒:销售前,对菇喷水是最不科学的,应灌棚或空中喷雾,增加湿度。
最后结合豫北地区菇农种植经验,平菇高产技术要点总结如下:要想产菇三斤半,增湿补养是关键,立春防病不放松,袋外补养科学用,出茬早转不加松,防病降温补养分,投一得五最实惠。
7 大棚建设
平菇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光、湿、气条件,因此大棚要具有保温、保湿、通风、遮阴的功能。栽培大棚面积可大可小,具体可以根据场地情况建设。墙体一般为泥墙或者砖墙,棚顶架设竹竿,上覆薄膜和草栅。
三 冬季大棚平菇管理的技术要点
入冬后,往往受自然气候的制约,平菇出菇量和生长速度与气温适宜期相比均有所下降。特别是遇到冬旱年份,低温加上低湿,如果管理不当,将导致出现僵菇原基形成后再难继续分化和畸形菇等现象。现把平菇冬季管理要点总结如下:
1 科学用水
冬季气温低,棚内地面及培养料表面的蒸发量少,菌丝体在低温条件下呼吸量大大降低,消耗的水分相应减少,加之菇棚在管理上以保温为主,经常闭棚,棚内水汽大多难以散发至棚外。此时培养料的基质含水量应控制在60%以内为宜,床面喷水量也应相应减少,重点应以提高空气的相对湿度为主,使菇棚或菇房的相对湿度达到85%~90%。每天当气温较高时才可向空间、地面、墙壁等处喷水,以提高菇棚或菇房内的湿度。
2 双膜覆盖
     在室外进行小拱棚栽培的,如遇到低温寒潮、大风降温天气,覆盖双层薄膜的菇床增温保温效果好。有条件的可在小拱棚上搭盖塑料大棚,没有条件的可在小拱棚膜上加盖厚草苫,再在草苫上覆盖一层薄膜。实践证明,用双层薄膜覆盖的菇床,其温度比单层膜覆盖的要高出3℃~5℃,可明显加快菇体生长速度,提高平菇产量。
3 补充养分
     采收了第一茬菇后,培养料的养分、水分会明显下降,再生长的菇体多出现盖薄、柄细、单生、丛小、色浅、菇体龟裂等现象,这与料内养分和水分严重不足以及菌丝体分解养分能力下降有着直接关系。在冬季气温低时,可结合补充水分向培养料内增补3%的黄豆浆液、10%的淘米水、0.5%的尿素液,以调节培养料的碳氮比,增强菌丝的活性,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4 合理通风
     在寒冷的冬季,菌丝体和子实体并未停止生长,仍然进行着代谢作用,通风换气可增加菇棚的氧气含量,但是棚外的冷空气随之会侵入棚内,从而降低菇棚的温度。因此每天应结合喷水或采菇时进行通风换气,尽可能地减少通风时间,可适当增加通风次数,每天在气温较高时通风1~2小时。
5 料面覆盖
本地区冬季气温多在零下几度甚至十几度,这些地区的冬季管理应在秋菇结束之后,使培养料处于较为干燥的状态,再结合打杆松动料面,排出培养料中的废气,并适当补充养分和调整培养料的PH值,然后在料面薄膜上覆盖10~15厘米厚的土层或20厘米厚的干净草层,以利保温,严防料面结冰而冻伤菌丝。室内栽培的应保持室温5℃左右,待开春温度回升后揭开覆盖物再进行正常管理。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多网合一技术服务中心